营造“阅读”氛围,推动孩子“悦读”
——寄宿制学校怎样做好“和大人一起阅读”
“小学统编本语文教材” 一年级教材中,在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倡导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这有效地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相关联,拓宽了阅读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读书的兴趣。本栏目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应当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不拘形式地进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这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要实施好这个栏目,具有很大挑战性。这里的学生一般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有的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回家一次。因此,营造“阅读”氛围,选择合适大人,推动孩子“悦读”成为重中之中。那么,“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怎么在这样的学校落地、生根、发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特殊“大人”陪伴,营造阅读氛围
“和大人一起读”需要大人和孩子结伴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进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愉快轻松地进行走向阅读世界。在寄宿制学校里,首长要确保“大人”不要缺位。哪些人可以成为陪伴孩子们读书的“大人”?
首先,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以我校为例:由于,我校开设有与这个栏目有关联的故事课、故事课、语文课,所以,学校把任这些课程的老师发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习课上以大人的身份来陪伴孩子们一起阅读,以此弥补父母的缺失,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其次,对于周未要回家的孩子,陪伴孩子们阅读的莫过于他的父母了。虽然只有周末两天的时间,但教师要倡导家长放弃去打牌、游戏、玩微信的机会,安排固定的朗读时间,和孩子起阅读;带着孩子一起阅读,有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最后,对于周未不回家的人,可以招募一批爱阅读的人作为“陪孩子一起阅读的志愿者”,让他们在周末安排固定时间,来陪孩子们进行阅读。当然,也可以利用高年级有着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带着一年级的学生一起阅读,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如此一来,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增多了,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能力也会越强,良好的阅读氛围自然会越来越浓厚。
2 科学指导方法,推动孩子“悦读”
温儒敏教授特别建议:要把“和大人一起读”列入教学计划,确保有效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寄宿制的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又严重缺位,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家长或监护人提一提教材上的读书要求,这是达不到效果的。那么,该怎样利用这一栏目来推动孩子们“悦读”呢?
(一)对“大人”进行培训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陪读“大人”是教师、家长、部分高年级学生组成,他们的文化水平、对阅读的认识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为了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必须考虑请一些阅读专家或本校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讲座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与孩子一起读书的方法、策略,使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具有较高水准。
(二)对“大人”提出要求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要对高年级学生、家长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弄清楚他们能不能承担与孩子一起读书的任务。教师要对每一单元出现的“和大人一起读”的主题,对应要读的相关书籍,陪读的时间和方法等做一个合理的规划,要给他们布置相应的任务让他们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读”。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里的阅读内容《剪窗花》时,要事先引导”大人”按以下步骤陪孩子正确朗读儿歌,激发兴趣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鼓励孩子自己拼一拼,读一读儿歌。
2.“大人”、孩子一起拍手读、合作读、加上动作读等,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3.给孩子讲窗花的故事,了解什么是窗花,或给孩子介绍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下放给家庭,否则,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
其次,教师还要要求“大人”,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也不要布置作业,应当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一起读可以是朗读, 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
最后,对不能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不妨借助微信等平台,督促他们在规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完成共读任务。
(三)对“大人”进行示范
在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主阵地在代替家长孩子一起阅读,并借助家长会、微信、QQ等平台示范、引领亲阅读,努力把一些阅读的方法示范或渗透给孩子,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1示范引导孩子感受语言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大胆地去做。
如:和孩子一起读儿歌《小兔子乖乖》时,考虑到它的第一节和第三节一字不差,第二节和第四节,除了个别字有变化,句式完全相同的这种反复的构段方式。加上孩子们还没有学过拼音,所以“大人”可以按节奏诵读,请孩子倾听、跟读等方式,还可以通过合作读等方式让孩子感受节奏和韵律美。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阅读时,孩子遇到了长句子或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大人”要通过范读,引导拼读、讲解、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消除畏难情绪。
2示范引导孩子展开想象
文字是有魔力的,一个善于阅读的人,能够带领读者进人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
如:在和孩子一起读《谁会飞》时,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儿歌中的对话,感受儿歌“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建议分以下步骤开展亲子阅读:
(1)大人读问句,孩子读答句。(读之前,大人提醒孩子边答边想象画面。)这样,孩子在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
(2)大人孩子共同迁移儿歌写法,即兴创作儿歌,激发想象。大人问:“谁会爬?”孩子回答:“虫会爬。”大人接着问:“虫儿怎样爬?”孩子回答.....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广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 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带入想象的世界里,于是,鲜活的语言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
又如:在陪孩子读《猴子捞月亮》时,大人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点引导孩子读“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段落,并就“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问题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从而,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 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
因此,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体会阅读的独特乐趣。
3示范引导孩子体验阅读
“和大人一起读”的核心是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阅读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来读,会更有下面的几种方式,来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感受。
(1)做一做
如:学习儿歌《谁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读《拔萝卜》时,可以让孩子做拿出全身力气拔萝卜的动作,去感受其中的乐趣。
(2)唱一唱
对《谁会飞》《小兔子乖派》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
(3)仿一仿
《小鸟念书》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
(4)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
显然,体验式的阅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孩子的阅读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3 建立评价机制,推动孩子“悦读”
为了持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良好的阅读氛围成常态化,确保“和大人一起读”的有效性,教师和“大人”们可以一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用下面的方式推动孩子“悦读”。
NO.1: 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NO.2:定期开展班级家长课堂,进行班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比赛活动。
NO.3:评选班级“优秀悦读家庭”,以示鼓励。斯蒂芬.克拉生说:“不论在学校或在家中,孩子越常看到别人在读书,就会越爱读书。”和大人起读的过程,是孩子学习阅读方法的过程,更是体验阅读快乐的过程。尽管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思路,调整策略,因地制宜地进行“和大人起读”,就会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教师介绍
——胡静——
本科,黔江区级骨干教师,区级优秀教师,区级优秀德育工作者。黔江区语文学科专家库成员,潘艳名师工作室成员。重庆市小语会会员。曾在2014年、2016年先后参加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师技能竞赛,均获市级二等奖。2017年“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中,执教的《慈母情深》获市级一等奖。曾多次参加黔江区赛课、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微课比赛、演讲比赛,且均获区一等奖。所著论文、教学设计及辅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省市国家级获奖。工作期间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区前茅。